眉山市大東坡濕地產業分區引導規劃圖。
眉山網記者 黃海波
“建立眉山河湖濕地保護體系,打造市民郊野游憩空間,構筑地域文化展廊和沿江旅游目的地,形成‘一湖兩山’格局。”8月17日,市城市規劃委員會第五十九次會議上,眉山市大東坡濕地策劃與規劃方案成為大家討論的熱點。
按照方案,至2030年眉山將建設5個國家級濕地(1個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4個國家級濕地公園)、5個省級濕地(2個省級城市濕地公園、3個省級濕地公園)和9個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形成峨眉山、青城山看“山”,東坡大濕地玩“水”的旅游大格局。
964平方公里
打造大東坡濕地
眉山大東坡濕地以岷江為軸,南北至市域邊界,東至岷東大道、彭祖山東側、府河河流廊道、黑龍灘風景名勝區,西至工業大道、通濟堰,整個控制范圍約964平方公里。
“兩核、一廊、多節點”——
今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省委十屆八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的決定》,切實貫徹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和落實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戰略使命,把推進綠色發展融入實施“三大發展戰略”、推進“兩個跨越”的各方面和全過程。
我市規劃眉山大東坡濕地正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委十屆八次全會精神的重要實踐,更是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富裕美好眉山建設的具體體現。按照規劃,眉山大東坡濕地的規劃結構為“兩核、一廊、多節點”。兩核:即主核——北湖旅游區,次核——東坡城市濕地公園。一廊:則是指岷江河流濕地廊。多節點:是指多個重要濕地節點。
數易其稿,只為最佳方案——
2015年2月15日,市城市規劃委員會第52次會議議定由市城鄉規劃局、市水務局負責,結合我市“千湖之城”建設,以東坡城市濕地公園為核心,向外輻射,編制《大東坡濕地公園策劃與規劃》,明確各濕地公園的形態、生態、文態、業態,突出各自特色、功能,以指導各個濕地公園項目的規劃建設。
2015年6月,市城鄉規劃局通過政府采購,對多家設計單位提交的規劃設計方案進行評比,最終確定了由同濟大學、理想空間(上海)創意設計有限公司兩家單位聯合承擔編制《眉山市大東坡濕地策劃與規劃》。
2016年6月8日,市城市規劃委員會第58次會議審議了《眉山市大東坡濕地策劃與規劃》,并在規劃范圍、發展定位、大東坡濕地影響力和濕地水景觀、水文化挖掘等方面提出了修改意見。
2016年8月17日,方案按專家和相關部門意見修改完善后,再次提交市規劃委員會審議。
生態打底
處處彰顯眉山文化特色
眉山大東坡濕地發展定位為“東坡大濕地,天府藍寶石”。通過對大東坡濕地區域界定,深入研究和空間梳理,確定大東坡濕地保育策略,確定各部分功能,確定核心節點發展定位和特色,最終建立眉山河湖濕地保護體系,打造市民郊野游憩空間,構筑地域文化展廊和沿江旅游目的地,形成“一湖兩山”的格局。
按照方案,至2030年實現 “559”目標體系,即建設5個國家級濕地、5個省級濕地、9個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將大東坡濕地的影響力提升到與世界遺產青城山、峨眉山看齊的高度,形成峨眉山、青城山看“山”,東坡大濕地玩“水”的旅游大格局。
一水岷江,濕地環城——
按照方案,眉山大東坡濕地將串聯彭山區的觀音、青龍,東坡區的太和、中心城區、永壽、松江,青神縣的黑龍、南城、青城、中巖、瑞峰,仁壽縣的黑龍灘等鄉鎮,岷江兩岸及周邊濕地空間。
其建設面積約270平方公里(含水域),由重點濕地節點和綠廊構成。大東坡濕地規劃范圍內重點濕地共計23個,總面積186平方公里。綠廊面積約84平方公里,城市區段內根據防洪堤位置及綠化用地范圍確定綠廊寬度,其寬度控制在100—150米;城市近郊段根據河漫灘范圍結合防洪、生態、生態保育等要求,控制綠廊寬度為100—300米;遠郊段承擔著重要的生態廊道功能,因而控制綠廊寬度為200—500米,最終達到“一水岷江,濕地環城”的目標。
五大文化主題,形成一園一主題——
規劃大東坡濕地特色文化主題以岷江水文化和東坡文化為主,壽文化、農耕文化、竹文化及其他文化為輔,形成一園一主題。其中,文化空間布局為:岷江及沿岸——岷江水文化;南河府河區段——壽文化;眉山彭山區段和南郊區段——農耕文化;中心城區段——東坡文化;青神區段——竹文化。
同時,規劃還對區域的業態發展統籌進行了研究,將規劃區域分為科普教育事業區、文化旅游產業區、休閑游憩與養生度假產業區、農業旅游產業區、觀光旅游產業區和水旅游產業帶等六大區域。
在植被種植上,規劃針對每一個種植區均提出了代表性的種植模式、特色主打品種。主打品種與其他輔助品種共同形成每一區段的特色植物景觀,最終實現“春在城中賞櫻,夏在南郊品荷,秋在彭山觀果,冬在青神覽竹”的四季特色植物觀景點。
在風貌控制上,規劃總體風貌定位,水網接連、濕地密布、現代與野趣并存。而在家住風貌上,則是以川西宋式和川西民居風格為主。
在旅游系統設計方面,規劃建立3個生態旅游示范區(北湖——白鶴林生態旅游示范區、東湖——夢月湖生態旅游示范區、黑龍灘生態旅游示范區),1個省級旅游度假區(彭祖山養生度假區),2個3A級旅游景區(玻璃江濕地、西湖濕地),9個4A級旅游景區(北湖旅游區、東湖公園、夢月湖公園、活水之源濕地公園、青衣水城、思蒙河濕地、瑞峰濕地、漢陽濕地和黑龍灘風景名勝區),最終將大東坡濕地打造成中國最具特色的水旅游目的地,形成“看山玩水”的“一湖兩山”大旅游格局。
目前,該規劃設計方案還在進一步完善當中。
眉山網記者 黃海波
“建立眉山河湖濕地保護體系,打造市民郊野游憩空間,構筑地域文化展廊和沿江旅游目的地,形成‘一湖兩山’格局。”8月17日,市城市規劃委員會第五十九次會議上,眉山市大東坡濕地策劃與規劃方案成為大家討論的熱點。
按照方案,至2030年眉山將建設5個國家級濕地(1個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4個國家級濕地公園)、5個省級濕地(2個省級城市濕地公園、3個省級濕地公園)和9個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形成峨眉山、青城山看“山”,東坡大濕地玩“水”的旅游大格局。
964平方公里
打造大東坡濕地
眉山大東坡濕地以岷江為軸,南北至市域邊界,東至岷東大道、彭祖山東側、府河河流廊道、黑龍灘風景名勝區,西至工業大道、通濟堰,整個控制范圍約964平方公里。
“兩核、一廊、多節點”——
今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省委十屆八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的決定》,切實貫徹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和落實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戰略使命,把推進綠色發展融入實施“三大發展戰略”、推進“兩個跨越”的各方面和全過程。
我市規劃眉山大東坡濕地正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委十屆八次全會精神的重要實踐,更是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富裕美好眉山建設的具體體現。按照規劃,眉山大東坡濕地的規劃結構為“兩核、一廊、多節點”。兩核:即主核——北湖旅游區,次核——東坡城市濕地公園。一廊:則是指岷江河流濕地廊。多節點:是指多個重要濕地節點。
數易其稿,只為最佳方案——
2015年2月15日,市城市規劃委員會第52次會議議定由市城鄉規劃局、市水務局負責,結合我市“千湖之城”建設,以東坡城市濕地公園為核心,向外輻射,編制《大東坡濕地公園策劃與規劃》,明確各濕地公園的形態、生態、文態、業態,突出各自特色、功能,以指導各個濕地公園項目的規劃建設。
2015年6月,市城鄉規劃局通過政府采購,對多家設計單位提交的規劃設計方案進行評比,最終確定了由同濟大學、理想空間(上海)創意設計有限公司兩家單位聯合承擔編制《眉山市大東坡濕地策劃與規劃》。
2016年6月8日,市城市規劃委員會第58次會議審議了《眉山市大東坡濕地策劃與規劃》,并在規劃范圍、發展定位、大東坡濕地影響力和濕地水景觀、水文化挖掘等方面提出了修改意見。
2016年8月17日,方案按專家和相關部門意見修改完善后,再次提交市規劃委員會審議。
生態打底
處處彰顯眉山文化特色
眉山大東坡濕地發展定位為“東坡大濕地,天府藍寶石”。通過對大東坡濕地區域界定,深入研究和空間梳理,確定大東坡濕地保育策略,確定各部分功能,確定核心節點發展定位和特色,最終建立眉山河湖濕地保護體系,打造市民郊野游憩空間,構筑地域文化展廊和沿江旅游目的地,形成“一湖兩山”的格局。
按照方案,至2030年實現 “559”目標體系,即建設5個國家級濕地、5個省級濕地、9個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將大東坡濕地的影響力提升到與世界遺產青城山、峨眉山看齊的高度,形成峨眉山、青城山看“山”,東坡大濕地玩“水”的旅游大格局。
一水岷江,濕地環城——
按照方案,眉山大東坡濕地將串聯彭山區的觀音、青龍,東坡區的太和、中心城區、永壽、松江,青神縣的黑龍、南城、青城、中巖、瑞峰,仁壽縣的黑龍灘等鄉鎮,岷江兩岸及周邊濕地空間。
其建設面積約270平方公里(含水域),由重點濕地節點和綠廊構成。大東坡濕地規劃范圍內重點濕地共計23個,總面積186平方公里。綠廊面積約84平方公里,城市區段內根據防洪堤位置及綠化用地范圍確定綠廊寬度,其寬度控制在100—150米;城市近郊段根據河漫灘范圍結合防洪、生態、生態保育等要求,控制綠廊寬度為100—300米;遠郊段承擔著重要的生態廊道功能,因而控制綠廊寬度為200—500米,最終達到“一水岷江,濕地環城”的目標。
五大文化主題,形成一園一主題——
規劃大東坡濕地特色文化主題以岷江水文化和東坡文化為主,壽文化、農耕文化、竹文化及其他文化為輔,形成一園一主題。其中,文化空間布局為:岷江及沿岸——岷江水文化;南河府河區段——壽文化;眉山彭山區段和南郊區段——農耕文化;中心城區段——東坡文化;青神區段——竹文化。
同時,規劃還對區域的業態發展統籌進行了研究,將規劃區域分為科普教育事業區、文化旅游產業區、休閑游憩與養生度假產業區、農業旅游產業區、觀光旅游產業區和水旅游產業帶等六大區域。
在植被種植上,規劃針對每一個種植區均提出了代表性的種植模式、特色主打品種。主打品種與其他輔助品種共同形成每一區段的特色植物景觀,最終實現“春在城中賞櫻,夏在南郊品荷,秋在彭山觀果,冬在青神覽竹”的四季特色植物觀景點。
在風貌控制上,規劃總體風貌定位,水網接連、濕地密布、現代與野趣并存。而在家住風貌上,則是以川西宋式和川西民居風格為主。
在旅游系統設計方面,規劃建立3個生態旅游示范區(北湖——白鶴林生態旅游示范區、東湖——夢月湖生態旅游示范區、黑龍灘生態旅游示范區),1個省級旅游度假區(彭祖山養生度假區),2個3A級旅游景區(玻璃江濕地、西湖濕地),9個4A級旅游景區(北湖旅游區、東湖公園、夢月湖公園、活水之源濕地公園、青衣水城、思蒙河濕地、瑞峰濕地、漢陽濕地和黑龍灘風景名勝區),最終將大東坡濕地打造成中國最具特色的水旅游目的地,形成“看山玩水”的“一湖兩山”大旅游格局。
目前,該規劃設計方案還在進一步完善當中。